不在耶路撒冷

大衛之城與所羅門聖殿(יוני שפיראCC BY-SA 4.0 DEED

作者:高銘謙博士(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助理教授)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19~24)

耶穌在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傾談,他們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就是討論敬拜地方的問題。

當時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水火不容,其中一個爭論,就是那一處才是正宗的敬拜中心。撒瑪利亞人堅持敬拜的中心是「在這山上」,亦即是基利心山上,他們認為這才是正宗的敬拜中心,在此處才有貫通天上的天地線,而這座山也更貼近天上神聖的領域,這是古近東地區對於聖山的看法。然而,猶太人卻堅持敬拜中心是「在耶路撒冷」,此處有希律所修葺的聖殿,這殿就是在大衛遠古所定的原址(代上二十二1)建立的第二聖殿,因此這才是正宗的天地線所在,這是錫安山,也是更能貼近天上神聖領域的聖山。這樣,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為到那座山才是敬拜中心鬧得面紅耳熱,而這話題由撒瑪利亞婦人提出,身為猶太人的耶穌或多或少感受到火藥味。

耶穌的回應很特別,祂跳出了對立與仇恨的框架,直接指出這場爭論其實不必要,因為「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祂否定了地理上敬拜中心的絕對性,把這兩座山的重要性相對化,「不在耶路撒冷」與「不在這山上」的宣告說明了放下執著及仇恨的重要,這便是本人在〈耶路撒冷〉一文中所說「不要太緊張地理上的耶路撒冷」的意思,這種不緊張耶路撒冷作為敬拜中心的主張其實是耶穌的主張,也是化解戰爭、仇恨與對立的前題。

耶穌提出兩點理由。第一,祂要求撒瑪利亞婦人:「你當信我。」代表她需要把基利心山中心的信仰轉移到基督中心的信仰,敬拜的中心不是地點,而是基督。第二,耶穌指出敬拜必須要「用心靈和誠實」,而「誠實」應作「真理」,約十四6指出耶穌就是道理、真理及生命,因此拜父的人只需藉著耶穌這真理的化身,藉祂作為天梯般的天地線(約一51),便能達到天上神聖的領域。因此,耶穌的宣稱把地理上的耶路撒冷進行「預表轉移」(typological transfer)在祂自己身上,祂自己才是敬拜的中心。

當人把地理上的耶路撒冷絕對化,只會把人推到仇恨與對立,但耶穌卻要求我們作和平之子,叫我們明白地理上的耶路撒冷沒有甚麼大不了的地方,耶穌已把地理中心轉移到基督中心,把絕對化的思維相對化,這才能把仇恨與對立轉化為寬恕與接納,因為基督中心的信仰就是捨己犧牲的信仰。

延伸閱讀:《耶路撒冷

原文刊於筆者臉書專頁,蒙允轉載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