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指真主黨襲擊正教會堂
實屬天主教會村民早被清空

聖馬利亞堂(ד"ר אבישי טייכרCC BY 2.5 DEED

《以色列時報》週二引述以色列國防軍消息,指真主黨襲擊以北接壤黎巴嫰邊境的一座希臘正教會教堂,九名「正在疏散一位因真主黨早前襲擊教堂而受傷之平民」的以軍受傷,其中一人傷勢嚴重。其後,有希臘傳媒澄清該教堂乃屬天主教會,所在村落亦早已在1951年被以軍摧毀。

被擊中的教堂為加利利北部伊克里特(Iqrit)的聖馬利亞堂(St. Mary’s Church),屬東儀天主教(Eastern Catholics Church)的麥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Melkite Greek Catholic Church)。受傷的平民據稱是一位八十多歲正在教堂祈禱的老人。據《國土報》報導,真主黨的反坦克導彈首先擊中了教堂旁的一間小屋。真主黨則表示攻擊了以北多個軍事目標,其中包括一個軍營。

1948年戰爭期間,伊克里特這條巴勒斯坦基督徒村落的居民「被疏散」。1951年,以色列最高法院下令政府按軍隊「疏散」村民時所承諾的,容許他們返回家園。然而,以軍其後在聖誕節前夕炸毀了村裡除教堂外的其它建築,並將土地移交給以色列土地管理局(Israel Lands Authority)、軍隊及鄰近的猶太城鎮。有報導指,當年以軍摧毀伊克里特時,特意將村長帶到附近的山頂,強迫他看著村裡的房屋被逐一炸毀。

以軍及以國外交部副發言人甘德勒(Alex Gandler)表示,真主黨的「襲擊不但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第一七〇一號決議」,又「侵犯敬拜自由」。按《以色列時報》報導,真主黨表示目標是肖梅拉(Shomera)——其中一個建在伊克里特之上的猶太人村落——附近的以軍陣地,但誤中教堂建築。

根據2006年通過,為結束以真戰爭的一七〇一號決議,只有黎巴嫩軍隊和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黎部隊,UNIFIL)可以在以黎邊界跟黎巴嫰境內的利塔尼河(Litani River)之間部署部隊。聯黎部隊總部曾在10月15日被炮彈擊中,事件中無人受傷,未知是誰人發射。

同月13日,多名《路透社》、《法新社》和《半島電視台》的記者在當地報導時被兩枚炮彈擊中。一名《路透社》攝影記者喪生,另一名重傷。黎巴嫩軍方指炮彈是以軍所射,有在場的《路透社》記者亦表示炮彈來自以國國境。

自10月8日起,以軍持續在北部邊境與真主黨駁火,造成二百至三百人死亡,據悉大部分為真主黨武裝分子,黎以雙方亦各有七萬多人被迫撤離邊境地區。以方宣稱己方有十三人死亡,其中四名是平民,而真主黨則自稱殺死了過百名以軍士兵。另一方面,10月31日,國際特赦組織指以軍在黎巴嫰濫用具高度燃燒性的白磷彈,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亦在當地發現美製的白磷彈碎片有黎巴嫰學者在11月初指,以軍已摧毀了黎巴嫰邊境地區四百五十多萬平方米的森林,經濟損失近二千萬美元 。

七十年代,伊克里特的前村民曾在聖馬利亞堂舉行了一系列歷時六年的靜坐示威活動,獲以色列傳媒廣泛報導。雖然以國政府承認村民有歸家權利,但實際上卻禁止他們如此行。梅爾夫人(Golda Meir)曾在1972年表示,有關決定「是希望避免(開立)先例」。已故的以色列政治學家本維尼斯蒂(Meron Benvenisti)指,由於伊克里特和比雲(Bir’im,一條鄰近伊克里特並遭遇了相同命運的馬龍尼禮基督徒村落)的村民並不是以國中唯一的「現存缺席者」(Present absentee,指1947-49年戰爭期間逃離或被逐出家園,但仍留在後來成為以國國境的阿拉伯人),賦予他們歸家權利被視為「危險先例」,恐怕其它類似的要求會接踵而來。

1972年,巴勒斯坦組織黑色九月(Black September)針對以色列運動員的慕尼黑襲擊,行動代號就是「伊克里特和比雲」這兩條加利利村落的名字。


介紹伊克里特和比雲的視頻


注:根據1980年在日內瓦通過的《特定常規武器公約》(Convention on Certain Conventional Weapons)中有關「限制使用燃燒武器」的第三議定書(Protocol III),禁止或限制締約國使用燃燒武器襲擊平民或位處平民區的軍事目標,此外除非被用於藏匿戰鬥員或其他軍事目標,亦不得將森林或其他植物作為攻擊目標。根據《維基百科》,以色列國是全球十一個未有簽定第三議定書的國家之一


參考資料: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