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撒頌基牧師(Jack Sara,伯利恆聖經學院院長)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日聲稱以國是中東基督徒唯一蓬勃發展的避風港,此番言論亟需清晰、誠實且具先知性的回應。
身為福音派領袖暨聖地原住民,我珍視自己信仰與這片土地的歷史結連,卻絕不會讓神學情懷蒙蔽自己對當地複雜局勢的洞察,更不能忽視日益加劇的不公不義。將現代以色列國打造成唯一避風港的論述不僅片面,更刻意掩飾其境內令人不安的事實,同時貶低周邊國家弟兄姊妹堅韌不拔的意志。
簡單而可供驗證的真相是:儘管面對重大挑戰,基督教社群不僅在多個中東國家——常被不公籠統地貼上「迫害」標籤——存續至今,且已深厚地綿延過千年。
我舉幾個實例(還有更多可舉):
- 埃及:科普特正教會擁有數以百萬計的信徒,是整個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基督教社群。此外,埃及還有數以十萬計的新教、福音派及天主教徒。儘管他們確實面對安全及社會上的挑戰,卻亦是埃及社會文化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的龐大數量與深厚的歷史根基,正是持久存在與活躍社群生活的明證。
- 黎巴嫩:基督徒佔顯著的人口比例,並擁有憲法賦予的政治權力,包括現任總統職位。該國當下面對的困境,主要為經濟及政治層面,而且影響所有公民,而非針對基督徒的宗教清洗。馬龍尼禮、正教、新教及福音派等各傳統教派皆充滿活力且積極參與各種事務,並對國家認同至關重要——黎巴嫩的現任總統是基督徒,他在上次聯合國大會中也印證此事。
- 約旦:基督徒在當地是備受尊重且融入社會的一群,也是構成約旦社會織帷的重要環節。他們約佔人口百分之四,並享有專屬的議會議席。他們亦積極參與約旦社會、教育及政治生活,常被視為國家穩定的關鍵要素。
若然有人聲稱這數以百萬計的基督徒——以及他們歷史悠久的教堂、龐大教育體系及深植的文化影響力——正日漸式微,而唯獨以色列國中的微小基督社群(約佔人口百分之二)正蓬勃發展,假若不是誤解,就是蓄意歪曲事實。此種說法旨在爭取西方(尤其是福音派)支持,而非真實反映中東的基督徒處境。
以色列境內的驚人現實
當我們檢視以色列國境內及其管轄的巴勒斯坦地區之基督徒的處境時,對真相的追尋就更形迫切。經實證的威脅、破壞及騷擾事件持續攀升,嚴重動搖了「受保護社群」的形象。
耶路撒冷各教會的牧首、宗主教與領袖等當地教會領袖,已多次發出警訊:以色列國境內的極端分子持續頻繁襲擊神職人員、教堂及基督徒財產。
我們目睹:
- 針對神父及其他神職人員的肢體與言語襲擊事件正驚人地攀升;
- 基督教聖址遭廣泛破壞、褻瀆;
- 基督教領袖憂慮激進團體有系統地企圖將基督社群逐出耶路撒冷及聖地其它地方。
此外,透過市政稅項及凍結教會銀行帳戶,對基督教機構施加的巨大壓力,正威脅它們的財務健康及其在聖地之存留。
當以色列國及國際猶太組織都感到有需要譴責這些襲擊,並呼籲以色列執法機關保護基督徒時,所謂「受保護蓬勃發展」的說法徹底流於空洞。基督教誕生之地的本土信徒,日益面對敵意加深,實在極為諷刺。
福音派的困境:實質支持勝於空洞之言
這促使我對自己所屬的福音派與以色列國之間的關係,提出痛苦卻必要的批評。多年來,福音派人士基於對某種末世論(終末時期)詮釋的執念,一直給予以色列國強而有力的堅定支持,成為其外交與財政的生命線。然而,這種無條件的效忠,為在此地世代居住的基督徒帶來的「回報」,坦白說,實屬侮辱。
以色列官方承認十個主要為歷史悠久的正教與天主教派的基督教會,賦予他們特定權利,尤其涉及家事法領域(如結婚及離婚)。而福音派的地位何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被視為合法宗教派別。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重要事工——教會、學校、醫院及人道援助團體——往往被迫註冊為小型、非牟利組織,即「阿抹塔」(Amutah)。
這種官僚區分,實為精心策劃的歧視手段。它剝奪了我們應享的固有權利與認可,迫使本地福音派淪為某種「友善外國實體」,而非合法、本土的宗教社群。
以色列國想要全球福音派的政治影響及捐款,卻拒絕承認我們在神學存在之合法性,使我們的神職人員與工作者陷入官僚障礙——近期需要迫使美國外交介入的簽證問題即為明證。
本地牧師與福音派領袖(包括本人)對此心知肚明。我們深知以色列國實際上正向全球福音派社群宣告:「你們雖有用處,卻非平等存在。你們是值得拉攏的盟友,但絕非在基督教的故土之上,應被接納或尊為基督宗教的正當分支。」
先知見證的呼召
福音派領袖必須超越對預言的狹隘、選擇性解讀,摒棄對現代以色列政權的盲目支持。我們對以色列國、這片土地及其上之民的承諾,必須以最高呼召為準繩:與耶穌一樣追求公義和真理。
我們必須承認,最具愛心的行動必然是先知性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
- 停止空話:對以國的無條件支持,既未能促成真正平等,也未能遏止現代以色列國日益高漲的反基督教極端主義浪潮;
- 要求問責:我們必須運用影響力,譴責以色列政府未能保護基督徒、教會及神職人員免受極端分子襲擊,並要求全面承認所有福音派團體的法律與宗教地位;
- 為眾發聲:福音派對猶太民族的愛,不應抵消我們對巴勒斯坦基督徒及穆斯林的支持——他們正承受歧視政策、土地沒收與佔領之苦。《聖經》對公義的呼喚是普世性的。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施行公平和公義,拯救被搶奪的脫離欺壓者的手,不可虧負寄居的和孤兒寡婦,不可用殘暴對待他們,也不可在這地方流無辜人的血。」—耶利米書廿二3
衡量一國對宗教自由的承諾,真正的標準不在於如何對待少數效忠政權者,而是在於如何保護弱勢社群、平等尊重所有信仰,並積極遏止社會的內部迫害。
只要聖地教會仍受威脅、福音派仍未獲完全承認、非猶太族群未獲尊嚴平等對待,所謂「唯以色列境內基督徒興盛」的說法,將繼續是全球福音派必須以先知聲音挑戰與拆解的自利神話——我們的信,唯配真相。
「學習行善,尋求公平,幫助受欺壓的,替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以賽亞書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