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教堂被以軍轟炸八死

黎巴嫩南部泰爾達加也村教堂被炸後的景象(「援助有需要教會」)

黎巴嫩南部泰爾(Tyre)有天主教堂被以軍轟炸,八人死亡。

天主教教牧援助組織「援助有需要教會」(Aid to the Church in Need)英國分會指,一座正收容國內難民,屬麥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Melkite Greek Catholic Church)的教堂於10月9日被以軍轟炸擊中,八人死亡。

有報導指,該座教堂為位於達加也村(Derdghaya)的聖喬治堂(Saint George’s Church)。

從照片所見,該座教堂受到嚴重破壞。當地消息指,教堂及相鄰的兩座大廳倒塌。此外,一間神父宿舍及教區辦公室所在的三層建築亦在另一次轟炸中被徹底摧毀。

以色列軍方指,己方空襲是針對「民兵」目標,並指真主黨常於鄰近聯合國維和部隊及當地村落的地方向己方發動襲擊。

人權無國界(Human Rights Without Frontiers)表示,該座教堂建於1911年,曾於1978及1992年在以軍轟炸中嚴重損毀。根據官方投票記錄,達加也有約一千人居住,但現時只剩百卅人。80年代期間,當地約有五百名居民。

天主教新聞通訊社的中東阿拉伯話新聞合作夥伴,中東及北非天主教資訊協會(Association for Catholic Information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簡稱ACI Mena)指,9月底黎巴嫩山脈的馬龍尼禮根據地凱塞爾旺區(Keserwan)亦曾遭以軍空襲,而對方就指目標是一名真主黨官員。

「援助有需要教會」去年12月指,黎南基督教村落中約九成人因真以交火,早已逃離家園。本年9月,資訊協會曾指以軍尚未直接轟炸過基督教地區,卻常受周遭空襲波及,而黎巴嫩各地的基督教城鎮現在已擠滿了從南部逃走的人。

黎巴嫩教會背景

黎巴嫩人口約六百萬,根據美國國務院2022年的資料,約七成人是穆斯林,遜尼派和什葉派約各佔一半,其餘三成是基督徒,所佔比例遠高鄰國。其中超過一半屬東儀天主教的馬龍尼禮(Maronite)教會,而全球馬龍尼禮教徒總數約三百五十萬。

黎巴嫩的其他基督教派包括同屬東儀天主教的麥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亞美尼亞正教會、亞美尼亞天主教會、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天主教會、亞述教會、迦勒底天主教會、科普特教會,以及包括長老宗、浸信會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內的新教教派和羅馬天主教。

鑑於黎巴嫩獨特的政治制度,馬龍尼禮教會在當地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根據黎巴嫩憲法,總統必須是馬龍尼禮天主教徒,而總理則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一百廿八個國會議席中,一半屬基督徒,另一半屬穆斯林及德魯茲人。

黎巴嫩天主教徒以強烈執著自由而著稱,長期抵抗包括伊斯蘭統治下的齊米(dhmmitude)等階級制度。一次大戰後,馬龍尼禮牧首何亦基(Elias Peter Hoayek)在1920年法國托管時期推動建立大黎巴嫩(Greater Lebanon),而另一牧首史弗耶(Nasrallah Sfeir)則在抵抗敘利亞佔領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1936年,右翼馬龍尼禮教友皮耶賈梅耶(Pierre Gemayel)成立了政黨及民兵組織長槍黨(Kataeb Party,又稱Phalanges)。長槍黨在1975至1990年內戰期間聯同以軍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意圖削弱對方力量及阻止對方在黎南發動起義跨境襲擊以國。1982年,長槍黨領袖兼候任總統巴希爾賈梅耶(Bachir Gemayel)被同屬馬龍尼禮教會但另一政黨的人暗殺身亡,其後長槍黨與以軍合作屠殺薩布拉和夏蒂拉(Sabra and Shatilla)難民營內的巴勒斯坦人作為報復。

內戰後,黎巴嫩曾被譽為中東最和平、最繁榮的國家之一。然而,該國往後多年陷入金融危機,人民生活困苦。2020年8月,貝魯特港口發生巨大爆炸,嚴重破壞鄰近的基督徒聚居地,加劇基督徒移居海外的情況。

此外,自2011年起鄰國敘利亞發生內戰,大量穆斯林難民湧入。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黎巴嫩已收容了至少一百五十萬名敘利亞難民,是全球人口中難民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傳呼機恐襲神父協助傷者

早前黎巴嫩傳呼機恐襲中,有馬龍尼禮神父表示,曾停下幫助三名傷者,又指當時未有考慮對方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只是認出了「路上受傷的基督之臉」。該名神父表示,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基督徒與穆斯林並無區別,因為每一位人都是按神形象被造的。


參考資料: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