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轉折

Cole keister x1q2csy8dik unsplash dxo
位處拉姆安拉的檢查站(Cole KeisterUnsplash

作者:吳鯤生(《校園》雜誌前任主編)

唸高中時,在靈光書室被一本書的書名吸住目光:《聖經是神默示的嗎?》(張郁嵐著);儘管內頁編排密密麻麻,我讀得極為仔細。後來,這本書和《漫天烽火待黎明》(葛培理著)、《給你,瑩瑩》(張曉風著),成為我樂於推薦予朋友的「信仰入門三書」。

張郁嵐從不同角度,反覆說明《聖經》實實在在是萬書之書,超凡而又準確。

作者所舉眾多例子中,近代以色列國建國(西元1948年)是其中之一。作者寫道:「猶太國已經復國完成,是聯合國第六十個加入聯合國之國家⋯⋯倘若猶太人現在已不存在,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樣,而聖經卻說:猶太要復國,豈不是大笑話嗎?」

除了這書,我還不止一次聽到佈道家舉此例以支持舊約《聖經》預言得到應驗。

年輕如我,原本就有「盡信書」的傾向,加上傳道者慷慨激昂的表達,使我的信念更為堅固。

何故,堅定的信念竟開始動搖?

是因為邂逅了曾在黎巴嫩工作的查普曼(Colin Chapman)寫的《應許之地屬於誰?》(Whose Promised Land?)一書。

巴勒斯坦這塊所謂「應許之地」,數千年來,所有權不斷易手。查普曼逐一列舉,前後竟有十四次之多,可見這塊土地複雜的程度。

困境和糾結有解,還是沒有?國際上,通常訴諸談判或武力,基督徒呢?應該是回歸源頭吧,也就是回到聖經。

查普曼、斯托得(John Stott)和萊特(Chris Wright)認為查考舊約聖經與現代人、與現代社會、現代國家的關連性,一定不可「繞」過新約聖經,若直接由舊約跳到今日社會,非常危險。

斯托得舉羅馬書二章末兩節為例:「⋯⋯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

換句話說,耶穌事件(道成肉身、釘十字架、從死人中復活)驚天動地完成之後,誰是「真以色列人」,誰不是,已經不再憑「血統」來判定,而是依此人與耶穌有無生命關連而定。

斯托得簡要的作了結論:「認信耶穌是彌賽亞的外邦信徒,是真以色列人;不願認信耶穌的以色列族人,反而不是。」

同理,舊約聖經提到的以色列將來要復國,在新約聖經的亮光照射下,與公元1948年在巴勒斯坦復國的以色列政府,是兩件不同性質的事。二者不可輕率畫上等號,一點都不可。

我們該以何種態度,面對今日的以色列政府?我認為我們應該肯定這個政府大部分的努力,正如我們肯定其他每一個政府大部分的努力。

其次,我們應該批評和抗議以色列政府內政和外交上的欺壓、迫害與隔離,正如我們必須批評與抗議世界上其他政府的不公不義之處。

我們不應貶低以色列政府,但我們同樣不須抬高這個政府。她就是一個治理國政的政府,不比這高,也不比這低。

寫這篇短文,我心中滿懷遺憾與不解:一個政府怎麼會設下那麼多的障礙,來為難住在她旁邊的鄰國居民?那些手無寸鐵、每天為五斗米奔波的巴勒斯坦民眾。

歡迎本書以一個家庭生離死別的紀錄,完整披露在我們眼前,難得的是,這個受盡苦難折磨的家庭,在上主的愛與療癒之下,不再有恨。他們活著的目標與動力,就是希望帶給當地兩方對立族群愛與和平。

希望以色列政府漸漸有「雙贏」思維的從政者加入,希望港台,以及全球華人教會領袖,有機會靜下心,開放心,優先讀一讀這本血淚凝成的希望之書。


本文是作者為《巴勒斯坦回憶錄》中文版所寫之序言。

該書增訂版已於近日推出,而電子書現時已在博客來讀墨台灣漫讀、 KoboHyRead等有售。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