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由伯利恆(白冷)活道大學(Dar al-Kalima University)藝術家設計的聖景在梵蒂岡揭幕後,其中的巴勒斯坦頭巾(Palestinian keffiyeh,音譯結菲亞)疑因親以人士施壓,已被移除。聖景設計者之一安東尼亞(Johny Andonia)表示,對頭巾被重置於聖景不予厚望。以色列駐梵蒂岡領事館對事件表示無可奉告。
「2024伯利恆聖景」於12月7日在保祿六世大廳展出,其中的聖嬰像置放在巴人頭巾之上。4天後,頭巾、馬槽和耶穌像被一同移除。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Matteo Bruni)向天主教新聞通訊社表示,根據傳統,完整的聖景會先向教宗展示,然後耶穌像會被拿掉,留下空馬槽,直到聖誕前夕再被重新置放其中。然而,有關方面未有解釋為何有關聖景中的馬槽及頭巾均被拿掉。
本年聖伯多祿廣場柱廊下展示的聖景超過一百個。
卅九歲的安東尼亞表示,聖景中頭巾的擺放方式其實是在最後一刻才決定,而頭巾亦僅為代表或顯示巴勒斯坦人「存在」的象徵,在擺放前已被梵蒂岡批准,並未料到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應。另一設計者花端(Faten Nastas Mitwasi)指,聖景是巴勒斯坦人贈送的禮物,「承載著巴勒斯坦人的身份」。
安東尼亞表示,「我們知道嬰孩耶穌在12月24日之前必須被遮蓋甚至不在,於是(現場協調人員)建議用頭巾遮住」。當時有關方面表示不能遮住耶穌,於是人員建議將頭巾置放在耶穌像下並且獲批。
他不同意有人指巴人頭巾代表暴力或是要剷除他人,僅為「代表獻上聖景的人民」。安東尼亞認為,梵蒂岡在聖誕前夕放回馬槽和耶穌像時,頭巾會同被放回的機會不大。
聖景有巴人頭巾的消息傳出後,引起轟動及多個猶太組織不滿。美國猶太委員會(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對此項有意義的宗教傳統以此等方式政治化感到失望及不安」。義大利猶太傳媒「焦點」(Moked)對有關擺設亦表示「震驚及不安」。
美聯社報導指,以色列駐教廷大使館對頭巾被移走一事表示無可奉告。
教宗方濟各自去年10月開始一直呼籲哈馬斯釋放人質及交戰雙方停止戰爭,並對巴人重大死傷表達強烈關注。他在上月發表的新書中表示,應徹查在加沙地帶有否發生種族滅絕。
另一方面,方濟各於12月9日參觀了位於羅馬薛浦拿宮(Palazzo Cipolla)的《白色受難圖》(The White Crucifixion)。《白色受難圖》是猶太藝術家夏卡爾(Marc Chagall)於1938年發表的作品,為紀念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此一被視為納粹大屠殺「前奏」的事件而創作。其後,方濟各於12日與巴勒斯坦政府總統阿巴斯會面。
生於耶路撒冷的安東尼亞自幼就在伯利恆生活,現於活道大學藝術及文化學院任教。他指聖景所用的材料在當地源遠流長,尤其是橄欖木和珍珠母。安東尼亞指伯利恆運用橄欖木材的歷史,可追溯至4世紀主誕堂的建築工程,而珍珠母工藝則是方濟會修士於17世紀引入。
雖然自己並非熱衷宗教之人,但安東尼亞表示作為梵蒂岡與伯利恆工匠之間的橋梁,對自己來說意義非凡。他指,「大多數(參與製作聖景的人)都是有信之人,他們的成果能在梵蒂岡讓教宗看到,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之事)」。
安東尼亞表示,自己一生看過無數人創作聖景,「他們都以此為傲,所以能成為其中一員,給予其他人這樣的機會,並在財務上支持他們,對我來說很有意義。這個計劃由巴勒斯坦當局資助,在目前的情況下,對他們(參與製作聖景的工匠)來說也是一種(財政)支持」。
相關報導:伯利恆活道大學藝術家聖景 | 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內展出
參考資料:
- Bethlehem artist defends presence of Palestinian keffiyeh in Nativity scene after backlash | Catholic News Agency
- Latest Vatican mystery surrounds missing keffiyeh from Palestinian nativity
- Vatican’s keffiyeh Nativity scene raises eyebrows and then disappears — at least until Christmas Eve | AP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