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旭暉
上週六看了一齣簡短的讀劇,叫《七個猶太的小孩》(Seven Jewish Children),乍看之下,以為是關於猶太民族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事實上,它確是關於猶太民族的故事,只不過可能與很多人心目中所想的不太一樣。
在英國劇作家卡瑞(Caryl Churchill)的筆下,猶太小孩在故事中其實從未出現。她描繪的,是七個不同近代時期的成年猶太人如何向小孩子解釋當下周遭所發生之事,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故事中的角色不斷以「講比佢知……」、「唔好講比佢知……」、「唔好嚇親佢」道出各個時期猶太人面對的危險、環境以及當中的張力。
當日幾位演員十分投入,廣東話翻譯也非常傳神。
此劇是卡瑞於2008-09年加沙戰爭後寫的,曾在《衛報》、《泰晤士報》等獲得好評。然而,英國猶太代表委員會(Board of Deputies of British Jews)卻批評它「反以色列得令人髮指」、有評論員甚至在《大西洋》月刊指它是現代版的「血祭誹謗」(blood libel)。她自己對這些批評當然不以為然,卻也承認劇作是政治行動(藝術創作很多時不就如此?),更表示演出者無需付任何費用,只需在演出後為英國的「巴勒斯坦醫療援助組織」(Medical Aid for Palestinians)募捐給加沙人就可。
雖然有不少猶太人及「愛以色列」人士對《七個小孩》非常不滿,指它偏頗、充滿成見、「反猶」,但亦有猶太劇作家表示欣賞,認為該劇「應盡可能被廣泛地觀看和討論」。《衛報》的藝術版首席撰稿人夏洛特(Charlotte Higgins)亦表示不認為該劇含有「反猶」成分,卡瑞也不是在嘗試令人對猶太人產生刻版印象。
然而,已故的猶太劇作家霍洛维茨(Israel Horovitz)為了回應他認為是「越界」、具「冒犯、歪曲和操縱性」的《七個小孩》,就寫了《堅固的柵欄》(What Strong Fences Make),透過描繪鄰近拉姆安拉檢查站兩位以色列猶太人之間的故事,以表示現實中的以巴問題「毫不簡單」。同樣地,演出該劇無需支付費用,只需在演出後為支持受巴人恐襲影響的以色列人之「大家庭基金」(OneFamily Fund)募捐即可。
筆者當日出席的場次有《永遠有人在曠野:以巴流離》的作者及導遊伍珩小姐作分享嘉賓,過程中她談及與當地猶太殖民者及在希伯崙的以軍軍人對談時,對方那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從某個角度看,如她所說,以色列國的教育可說是相當成功,就如觀眾在《七個小孩》中所能窺見的一樣。另一方面,伍小姐提及巴勒斯坦平民百姓那種對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壓迫限制的無奈接受,也是在主流媒體中甚少看到的一面。
在所有的宏大敍事之中,背後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七個猶太孩子》(抑或《堅固的柵欄》)當然不能算是述說了以巴局勢及歷史的全貌。與此同時,這齣短劇卻又能提供一個重要起點,幫助我們去認識過去一個世紀中,部分決定移居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在不同時期的想法和掙扎,替我們在這塊複雜的拼圖上補上重要的一塊。
注:卡瑞的劇作全名為《七個猶太的小孩:為加沙寫之戲劇》(Seven Jewish Children: A Play for Gaza),網上不少中文譯法及此次主辦單位沙丁劇場之宣傳品都省略了副題。除伍珩小姐外,其它場次的分享嘉賓為中東學社的李雅詩博士、浸大新聞系的閭丘露薇博士和浸大國際學院講師江祈穎博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