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斯加冕油在耶路撒冷被祝聖

盛載已被祝聖之膏油的甕

本月 3 日,將於稍後在英王查理斯三世加冕時使用的聖膏油(Chrism oil)在耶路撒冷被祝聖。

祝聖儀式在聖墓教堂舉行,由正教會耶路撒冷牧首狄奧菲洛三世及聖公會耶路撒冷主教納鴻主禮。聖膏油的原料從橄欖山的抹大拉馬利亞修道院(Monastery of Mary Magdalene)及升天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Ascension)的果園採摘,在鄰近伯利恆的地方壓榨,加入了芝麻、玫瑰、茉莉、肉桂、橙花(neroli)、安息香(benzoin)、琥珀和橙花香水(orange blossom)。

聖膏油的配方與 1953 年伊麗莎白二世加冕時使用的油相似,但不否麝香(deer musk,來自麝的生殖器官)和龍涎香(ambergris oils,來自抹香鯨的腸道)等動物成份。

查理斯及卡米拉將於 5 月 6 日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的加冕儀式上被膏,查理斯並將接收君主寶球、權杖和戒指。根據傳統,聖膏油將由鷹狀油瓶(ampulla)倒在加冕匙(Coronation Spoon),再塗在受膏者的手、胸及頭。現時使用的鷹狀油瓶及加冕匙分別有四百及八百年歷史。

坎特伯雷大主教韋比表示,「我很榮幸和感恩,牧首狄奧菲洛三世及主教納鴻已祝聖了將用於膏抹國王陛下的油」。他又感謝牧首提供加冕油,指其反映查理斯與聖地的聯系以及他對聖地人民的極大關懷,又高興當地的聖公會主教一同參與祝聖儀式。

查理斯的嫲嫲愛麗絲公主(Princess Alice)葬於在橄欖山上,俄羅斯正教會的聖馬利亞堂。她曾在二次大戰時在希臘雅典收容保護逃避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被大屠殺紀念館封為「列邦義民」(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授予在大屠殺期間冒生命危險拯救過猶太人的外邦人之稱號)之一,並在戰後成立了正教會修會「基督教馬大和馬利亞女修會」(Christian Sisterhood of Martha and Mary)。

韋比表示,使用橄欖山的橄欖油作加冕禮的聖膏油,反映加冕禮、聖經和聖地之間的深厚歷史,又指歷代英國君主都是用來自聖地的油進行加冕禮。在英國傳統之中,國王的加冕儀式帶有強烈的宗教元素,而塗抹聖膏油的過程依慣例不會向外展示。

納鴻表示,祝聖過程中感到「深刻的屬靈體驗」。

查理斯曾多次到訪聖地,包括出席前以色列總理拉賓及總統佩雷斯的喪禮。2020 年他首次以王室代表的身分出訪,在世界大屠殺論壇(World Holocaust Forum)發表演說,呼籲毋忘大屠殺的歷史教訓,並對能引致暴力行為的語言暴力時刻警醒,竭力尋求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後,他在到訪伯利恆時再次發表演說,指今時今日到訪當地的人無法無視當地人民面對的困境,呼籲一同祈求「公義持久的和平」,懷著信念與決心,努力治愈傷口,並極之希望所有巴勒斯坦人將來能得到「自由、公義與平等」,能夠茁壯成長和興盛,被外媒形容為「皇室成員有史以來對巴勒斯坦人(表達)的最大支持」。

《七十歲的查理斯》(Charles At Seventy)作者喬布森(Robert Jobson)指,查理斯認為以巴衝突是「伊斯蘭世界懷有敵意和充滿『鬱結毒藥』的根本原因」。

查理斯當年因與戴安娜婚後繼續與卡米拉曖昩及發展婚外情而在英國人心中不受歡迎,但形象在近年有所改善。根據去年 3 月舉行的民調,有近半英國人認為他能勝任國王一職,然而亦有近四成人認為查理斯應直接讓兒子威廉繼承王位。

狄奧菲洛三世(中左)及納鴻(中右)

參考資料: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