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在哪裡?

作者:彭國瑋牧師博士(台灣聖經公會研讀本系列總編輯暨翻譯顧問)

本文為台灣聖經公會 2019 以色列聖經特會「從舊約到新約—上帝盟約的巡禮」閉幕的專題演講,由台灣聖經公會整理後,刊於台灣聖經公會《聖經年刊》第六期(2019)40-47 頁, 蒙允轉載。

對於在座的各位,當你使用「聖地」一詞的時候,你想到的地理範圍是甚麼?除了今天以色列國家的範圍之外,你會不會包括巴勒斯坦地區與加沙走廊(這兩個地區按國際公約,不屬於今天以色列國的範圍)?(大概會)。你會不會包括西奈半島(需要注意,西奈半島今天屬於埃及)?(大概有些人會)。你會不會包括戈蘭高地(也就是過去的巴珊地,今天雖然是以色列佔領,但按照國際公約,這仍然是敍利亞的領土)?約旦呢(約旦西側包括了過去的基列地、摩押、以東等區域)?黎巴嫩呢(這是過去腓尼基人的區域,包括推羅、西頓這些城市)?

要回答這些問題,先需要問一下,你對「聖地」的定義是甚麼?是耶穌所走過的地區嗎?如果按這樣的定義,「聖地」所包括的範圍,主要是加利利地區,撒馬利亞中部,耶路撒冷,不會包括所有今天沿地中海的地區(像是凱撒利亞、約帕),也不會包括耶路撒冷以南,希伯崙、別是巴這些地點。

如果你說這樣的定義太窄了,我們應該用應許之地的角度談「聖地」。那麼,我們馬上遇到的問題是:如果根據上帝在創 15:18-21 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從埃及河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這個範圍恐怕至少應該要往北包括今天黎巴嫩、敍利亞,直到土耳其南部到幼發拉底河上中游的區域,也就是整個黎凡特的區域。如果從寬解釋,幼發拉底大河指的是上中下游全流域,我們甚至需要包括今天的全約旦、全敍利亞,以及伊拉克在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區域。

你的「聖地」有包括這麼多地區嗎?聽起來又好像太多了,是嗎?也許你說,我們換個定義:只談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之後,真正得為業的地,只有這個範圍內的才稱為「聖地」。那我們需要知道,在歷史中,以色列民從來沒有真正控制過非利士地絕大部分地區,在迦密山以北的沿海地區,絕大多數時間也是在腓尼基人的控制之下。因此,除了約帕這個較多時間在以色列民控制下的海港之外,這些沿海的地區(南邊的非利士地與北邊的腓尼基城邦),到底可不可以算聖地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我們之前去過的凱撒利亞·腓立比,以及別是巴以南今天屬以色列國的內蓋夫(南地),事實上都是在傳統以色列民的疆域(從但到別是巴)之外,到底可不可以算聖地?

還有,約但河外的巴珊地與基列地,在分地的時候屬於呂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但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這些地方有時屬北國以色列,有時屬亞蘭、摩押、亞捫,被擄歸回之後,這些地區都不是猶太人主要的居住地區。今天這些地區按國際法,巴珊地(戈蘭高地)應屬敍利亞,基列地是在約旦境內。這些地區到底該不該稱為聖地?

再來,在南北國滅亡,南國的百姓從被擄歸回之後,一直到耶穌的時代,除了哈斯摩寧王朝大約一百年的期間之外,撒馬利亞一直不是猶大人與猶太人所管轄與居住的區域,甚至是他們認為需要避開的地方。所以,撒馬利亞地區,也就是相當於今天巴勒斯坦人居住的約旦河西岸,這個過去猶太人認為的「不聖之地」,到底該不該算是「聖地」?

如果這些討論,越談越讓你困惑,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指示耶路撒冷及別是巴的路牌(老旭暉)

透過這些可能讓各位很困惑的討論,我希望各位會注意到,今天有不少基督徒,把當代的以色列國等同於聖地,這種想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事實上,在 1948 年現代的以色列復國之前,從未有任何時期使用過現在以色列的國界來標示政治區域的邊界,目前以色列的國界並沒有與以色列民在歷史中任何時期的勢力範圍重疊,所以任意將今日的以色列國等同於「聖地」,來與周邊的國家區別,這樣的想法顯然沒有任何根據,恐怕各位需要避免。

其實,我們基督徒該不該使用「聖地」這種用語都是個問題。為甚麼?我們需要回到使徒行傳。

徒 6:8-15 司提反與其他猶太人之間的辯論,最終造成他被帶到猶太公會前面,他的對手控告他「糟踐聖所和律法」,顯示他們所爭辯的題目與聖所和律法的議題有關。

面對這些控告,徒 7:2-53 記敍了司提反在公會中大祭司前的答辯,如果各位手中有聖經,我建議各位翻到這個部分。這段答辯的內容,可以分為六個段落:前面三個部分(7:2-8、7:9-16、7:17-38),分別談到了亞伯拉罕、約瑟、摩西,這三個以色列民歷史敍事中的重要人物,接下來第四、第五個部分(7:39-43、7:44-50),則是對以色列先祖兩段的譴責,最後第六個部分(7:51-53),是司提反的結論。

司提反在這裏所提到的三個人物,亞伯拉罕是以色列民的始祖,約瑟是以色列民族的第一個拯救者,摩西則是以色列民族史上最偉大的拯救者,同時也是最偉大的人物,這三者的事蹟都是出於摩西五經。司提反用這些人物為他的觀點辯護,意味著他絕非如控告他的人所說,是個糟踐律法的人,相反地,訴諸這些歷史,正說明了他所採取的觀點,才是律法精神的傳承。

那麼,司提反的觀點是甚麼?這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述說這三位歷史偉人事蹟的方式。首先,司提反在 7:2-8 談到亞伯拉罕的時候,他的重點是亞伯拉罕一生並未得到應許給他的迦南地為業,但是因為順服而得到上帝應許,他的子孫將要得這地為業。這樣的陳述有兩方面的暗示:第一、擁有應許之地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亞伯拉罕一生並未真正擁有這塊地;第二、順服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為亞伯拉罕是照上帝所說的去做,才得到應許。

其次,司提反在 7:9-16 談到約瑟時,他的重點在於約瑟是被列祖拒絕的一位,但卻是上帝預備的拯救者。不僅如此,這次的拯救是將列祖帶離應許之地。換言之,是要離開這塊地才能得到拯救。

接著,司提反在 7:17-38 談到摩西,他的重點也是摩西是以色列民所拒絕的,但卻是上帝預備的拯救者。而這位被拒絕的拯救者預言,將來會有一位跟他一樣偉大的拯救者出現。司提反在這裏對「拒絕」的強調暗示,另一位跟摩西一樣偉大的拯救者(耶穌),同樣將會被拒絕。此外,7:30-35 上帝顯現的聖地是在應許之地以外的曠野,不在應許之地之中。

透過亞伯拉罕、約瑟、摩西三位事蹟的陳述,司提反要指出三件事:第一、應許之地的價值不是絕對的,因為亞伯拉罕一生並未擁有,約瑟所帶來的拯救必須離開這塊地才會發生,上帝向摩西顯現的聖地,是在應許之地之外;第二、順服是真正重要的(亞伯拉罕的敍事);第三、上帝所預備的拯救者,約瑟與摩西,都遭到以色列的列祖拒絕。

西奈曠野(老旭暉)

司提反答辯第二與第三部分的重點,都在於「被拒絕的拯救者」,接下來第四、第五部分,司提反則將重點轉到「拒絕上帝的以色列民(我們的祖宗)」。在第四部分中,司提反指出以色列的列祖拒絕摩西,暗示他們才是真正糟踐律法的人,而拒絕摩西的結果,帶來了偶像崇拜(金牛犢事件),而第五部分則指出,他們以人手所造的殿宇代替會幕,暗示他們沒有意識到 [ 亞伯拉罕 ] 從未擁有應許之地,約瑟的拯救是在迦南地之外,上帝也是在迦南地之外的曠野與 [ 摩西 ] 同在,他們反將人手所造的殿宇絕對聖化。

因此,司提反在 7:51-53 總結他的陳述,反控在場的人,他們延續祖宗的惡行(出賣並拒絕上帝的拯救者),將義者耶穌賣了殺了。

司提反的講論是按照猶太教經典(即舊約的前身)的傳統重述民族的歷史,自然並非「謗讟摩西與上帝的話」(6:11),也沒有「糟踐律法」(6:13)或「改變摩西所交付的規條」(6:14),相反地,按司提反的觀點,他的對手將猶太地與聖殿高舉,才是違背了摩西與上帝的話,並糟踐律法。但從司提反對手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信息正是「糟踐聖所」(6:13)、「毀壞此地」(6:14),否定猶太教以聖殿為中心的信仰,自然必須置他於死地。

所以,為甚麼司提反會被猶太人打死?不是因為他講道講太長被打死(司提反這篇講論是使徒行傳中最長的一篇),而是因為他反對聖地的想法,司提反不認為耶路撒冷的聖殿或者猶太地比任何其他地方更為神聖,他是為了這樣的信念所以被打死。

當然,我們需要注意,司提反這種「沒有聖地」的神學並非當時初代教會使徒的觀點,因為教會從一開始,仍然是以聖殿中的聚會為中心。事實上,舉凡跟猶太教規矩有關的事上,使徒們都顯得非常保守,之後第 10 章哥尼流歸主的事,第 15 章會需要耶路撒冷會議來解決割禮的問題,都顯出來初代教會有一股非常保守的猶太勢力,仍然抱持著猶太中心的想法。因此司提反「沒有聖地」的神學,應該是他個人的神學認知。

但是從整個使徒行傳敍事的安排來看,司提反「沒有聖地」的神學卻是整個教會宣教的重大突破。因為沒有聖地,所以基督的福音不會侷限於一時一地,上帝的拯救、同在與「聖地」,可以在任何地方。這樣的神學是宣教的神學,鼓勵信徒離開耶路撒冷,把福音帶往地極(1:8)。司提反的這篇講論,會是使徒行傳中最長的一篇,絕非偶然。不僅如此,從文學安排的角度,7:58-60 提到司提反殉道時,掃羅站在一旁,也應是要凸顯掃羅(保羅)這位參與殺害司提反的人,後來卻繼承了司提反的神學,將福音帶往地極,真正將司提反的神學付諸實現。

而當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回到耶路撒冷,面對暴民之際,他在 22:20-21 提到司提反的死,應該是他自以為將要殉道,但他相信當年司提反殉道時,上帝在殺害司提反的人當中,興起保羅來承接司提反「沒有聖地」的宣教神學,如今在即將殺害他的暴民當中,上帝同樣也會繼續興起福音的傳人,承接將福音帶往地極的使命!

從耶路撒冷舊城獅門遠眺橄欖山(老旭暉)

司提反為之殉道的「無聖地」神學,是使徒行傳之後宣教敍事的重要基礎。如果是這樣,做為基督徒的我們,還應該使用「聖地」這樣的概念嗎?如果我們還認為有某些地方比另一些地方神聖,我們恐怕就辜負了司提反的殉道。在基督裡,沒有任何地方比其他地方神聖,而當我們與上帝會遇的時候,任何地方也都是神聖的。對基督徒而言,沒有特別的聖地,隨處也都是聖地。

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有一個實際的問題需要解決:不用「聖地」,我們該如何稱呼今天以色列國所在的這個區域?在今天學術寫作當中,為避免「聖地(Holy Land)」這種神學不正確的名稱,多半會用「巴勒斯坦」或者「聖經之地(the Land of the Bible)」。

當然這兩個名稱也各有其問題,「巴勒斯坦」一詞是羅馬帝國在主後 135 年第二次猶太戰爭結束之後,賦予這塊地的政治名稱,意思是非利士人之地,是刻意要消除猶太色彩所用的名稱。同時今天「巴勒斯坦」所談的範圍,主要是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這兩個區域。不過,「巴勒斯坦」仍然是學術上最常使用的名稱。

與「巴勒斯坦」相比,「聖經之地」是比較沒有帶刻意貶抑猶太色彩的用語,指的是聖經中敍事主要發生的地理場景。當然「聖經之地」一詞會有的問題,是需不需要包括舊約敍事提到的埃及、腓尼基、亞蘭、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區域(也就是今天的埃及、黎巴嫩、敍利亞、伊拉克、伊朗)?同時需不需要包括保羅行蹤走過的土耳其、希臘、賽浦路斯、馬耳他、義大利?

事實上,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已經提過,即便使用「聖地」,所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我們很難有一個精確的名稱來指稱這個區域,原因也很簡單,在漫長的歷史當中,以色列民與周圍的民族之間從未有過固定的邊界,過去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歷史是複雜的,從之前三位聖經公會總幹事的分享,應該也會讓各位知道,今天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繼續是複雜的。

沒有辦法有精確的名稱來描述這片土地,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要避免用粗糙不精確的用語,大筆一揮地掩蓋複雜的現象,在這塊土地的每一個時期,所發生的許多事件,都包含了許許多多不同的角色,值得我們一一留意,有時上帝使用以色列民,有時上帝使用外邦人。

因此,做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不該過度看重某個民族,某塊土地,因為在基督裡不再分猶太人與外邦人,自主的與為奴的,男性與女性。既然如此,我們可以繼續使用「聖經之地」這樣不精確的名稱,然後把我們的焦點從特定的土地、特定的族群,轉到上帝將全然展現的國度與屬這國度的上帝子民,才是基督跟隨者當有的態度。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