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馬槽

筆者:老旭暉

多年前,隨普世教會協會的巴以地區伴隨計劃(Ecumenical Accompainment Programme in Palestine and Israel)到訪希伯崙南部山嶺一條住有三四百人的貝都因人村落。雖然該村是位處「綠線」之內,但由於它在奧斯陸協議中是名義上屬巴勒斯坦人、佔西岸地帶六成、並「將逐步移交巴人」的「C 區」,故此行政及保安管理權皆歸以國所有,巴人政府僅負責教育及醫療事務。

2005 年,以國政府向村落的絕大部份建築物—包括住房、清真寺、畜棚、貯水槽等—發出清拆令,理由是該條自奧圖曼時期已在的村落並不「合法」。拉比保護人權協會(Rabbis for Human Rights)的律師隨即為此事上訴。事實上,以國政府鮮有允許「C 區」的巴人築建任何東西。

同一時間,在幾公里外,同處「C 區」,於 1984 年興建的迦密猶太殖民區,雖然在建立時同樣未有合法許可證,卻能依據日後才發出的規劃計劃「追溯」補回。

當日同行的,除了伴隨計劃的人員,還有其他記者和外國使要。我們所坐那部新簇簇的小巴,跟當地的簡陋建築形成強烈對比。

在那裡,筆者見到一些供牲口飲水用的石槽。有學者指出,耶穌出生的馬槽,應該是石造的,跟很多教堂和畫作中見到的耶穌誕生景象不一樣。

今天的伯利恆已是幾萬人居住的小鎮,這條猶太曠野中的小村落,或許更像耶穌出生時的白冷。二千年前的一個晚上,剛離開母胎的嬰孩耶穌,可能也是睡在一個類似的石造馬槽裡。

那超越時間空間,成就轉化世界的,在一個窄小之處,卑微的展開旅程。

曾為《巴勒斯坦回憶錄》中文版寫序的柏祺博士,剛在過去一個主日分享了他最後一篇公開講道。他從耶穌的家譜和自己收養孩子歸主的經歷領會到,耶穌是為全世界、為萬族誕生的嬰兒。

二千年後的今日,生在這條村落的嬰孩,還有世上其它許多地方的嬰孩,仍舊像耶穌一樣—在簡陋的環境下出生成長;因著種種緣故生於異地;又或在出世未久就要逃難;有的還因著人的自私、恐懼或疏忽而夭折……如此種種,上主都看在眼裡,記在冊上。

但願我們下一次再看見馬槽的時候,在為救恩喜樂之時,也能顧念那生在憂患之中的,並記念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