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成家》背後的人性悲劇與光輝
……至少,亞布拉罕和阿德拉兩人已成功突破藩籬、隔閡,在高牆中鑿穿了那怕是指縫之隙。在電影之外,也有許多人正為村民奔跑,見證人性光輝……
……至少,亞布拉罕和阿德拉兩人已成功突破藩籬、隔閡,在高牆中鑿穿了那怕是指縫之隙。在電影之外,也有許多人正為村民奔跑,見證人性光輝……
……和睦同居服侍的,都是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和小孩。由於阿拉伯人同族婚姻的比例高,所以他們患有此病的機率也高。雖然周邊地區的醫療技術已有改善,但卻仍相對落後,沒有外界幫助下,父母很多時只能看著他們的兒女死去……
……無論我們如何在知識之海浸沉,反覆論述討論,始終不免帶著自己的人生包伏,有著自己的盲點。文學人要做的,就是在天地之間坦然而寫,讓作品自己跟讀者對話,令彼此人生更加豐富……
……欺壓人者及被欺壓者同樣需要的,是真切看到對方同樣是活生的人。當然,在力量並不對等甚至乎懸殊下,我們理應更需為危脆生命發聲,守護他們,就如昔日拯救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的列邦義民一樣……
……巴爾古提的回家之路經已告終,然而,巴勒斯坦人的流離故事尚未完結,橄欖油與無花果樹依舊仍是記憶。若然人生需要歷練,才能得著智慧,還願巴人以至世上所有流離失所——不論是身是心——之人,都能得著憐憫安慰……
……那柔和謙卑的,呼召我們負他的軛,學他的樣式,不是因為要積陰德,也不是要催他再來,而是我們本該作的,好叫我們能在世上映照那伯利恆的聖者之光,活出公義、和平與聖靈中的喜樂,在地如在天……
……如此接近,卻又與下方被屠殺的無辜者如此遙遠,感覺十分虛幻……
……就如作者所言,人生會在我們學習智慧與哀愁的過程中,教曉我們一把梳有百樣齒,一樣米養百樣人的道理。也如作者的太太所說,哀愁之時,有朋友相伴,會令擔子輕省一點……
……然而,佔領最令巴爾古提感到不滿的,不是失去了的過往,而是被奪去的將來……
……與此同時,亡者們帶著自己的故事逐一走進衛室:在作者幼時睡夢旁邊微聲頌禱的婆婆、溫文冷靜知足的父親、一生背負家庭重擔的哥哥、被以色列情報機關暗殺的作家兼政客朋友……他們有的來來回回,令到衛室仿似熱鬧,卻又同時孤寂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