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非常艱難之時,我們為伯利恆聖經學院製作的《巴勒斯坦基督教期刊》首冊寫這篇引言。我們日以繼夜、親眼目睹加沙的種族滅絕。此時此刻,跟我們和同胞面對的挑戰相比,學術的重要性雖然相對地低,與此同時卻也是種抵抗形式,讓我們挑戰西方殖民製造的知識,以及維護巴勒斯坦歷史、知識和思想。
巴勒斯坦基督徒是巴勒斯坦社會和普世基督教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在某些圈子裡,巴勒斯坦基督徒思想家在他們的研究、寫作和活動中極具影響力。然而,大部分巴勒斯坦基督徒或關於巴勒斯坦基督徒/基督教的學術出版都是以英文發表,並以西方讀者為受眾。直至今日,不論是阿拉伯語或英語世界,還未有專門研究巴勒斯坦基督教和基督徒的同儕評審期刊。
因此,對巴勒斯坦基督教的學術研究及寫作感興趣的巴勒斯坦學者,不得不在西方學術期刊和會議上提交論文。然而,由於它們有其專屬領域,著作數量也因研究空間不足而受限。如此也限制了以阿拉伯文出版的巴勒斯坦以至中東地區的著作。 同樣地,巴以衝突的敏感性質、持續殖民以及巴勒斯坦著作的解放性質,也關上了許多巴勒斯坦學者,甚至乎非巴勒斯坦人著寫相關題材時的學術大門。
因此,《巴勒斯坦基督教期刊》旨在回應上述需要。透過成立學術與同儕評審的期刊,來自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與國際學者將能就巴勒斯坦基督教相關議題進行研究、寫作及交流。為此,期刊將收錄阿拉伯文和英文的著作,並將文章互相翻譯,促進巴勒斯坦和海外學者之間活潑、廣泛的學術討論。巴勒斯坦人應主導有關巴勒斯坦基督教的工作,毋須等待西方機構的主動或批准。此外,我們期望這本期刊不僅能促進與巴勒斯坦基督教的相關討論,也能對全球學術界的討論有所貢獻。
《巴勒斯坦基督教期刊》編委會
(此乃節錄)
首冊文章概要
生命樹和橄欖樹:巴勒斯坦背景下的神學理解
庫里(Yousef Kamal AlKhouri,哲學博士)
伯利恆聖經學院助理教授兼教務長
摘要:本文認為巴勒斯坦的橄欖樹就是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樹。透過應用聖經神學和解放詮釋,我展示了橄欖樹的靈性、禮儀和社經意義,提出有關橄欖樹和《聖經》中之生命樹的聖經神學。此外,我認為從歷史及神學角度,提出生命樹就是橄欖樹的假設穩妥。無論如何,巴勒斯坦人與他們的橄欖樹相連,就像橄欖樹植根於他們的家園一樣。數十年來,以色列殖民政府以橄欖樹為目標,摧毀巴勒斯坦的社會經濟,吞併橄欖林。透過檢視橄欖樹與生命樹,作者的結論是這兩種樹都象徵並激勵非暴力的抵抗、堅毅、癒合與盼望。
巴勒斯坦基督教之復興:巴勒斯坦神學發展
伊麗莎白馬特恩(Elizabeth S. Marteijn)
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摘要:在衝突、驅逐與移民不斷之背景下,巴勒斯坦基督徒是只佔約百份之一或二的少數。儘管如此,巴勒斯坦基督徒在政治、藝術、科學及社會福利等領域對社會貢獻良多。此外,自1980年代起,巴勒斯坦的抗爭背景也成為了與社會與政治接軌的處境神學湧現之源。本文透過檢視巴勒斯坦神學家出版的神學著作,分析巴勒斯坦處境神學的發展,指出解放、復和、見證、普世主義、跨宗教對話是其中一些主要的神學主題。而將這些著作聯合起來的,是在以巴衝突背景下,對巴勒斯坦基督徒身份的神學參與。
從潘霍華神學看巴勒斯坦人承受被暴力及《聖經》支持的剝奪行為
杜赫羅(Ulrich Duchrow,哲學博士)
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摘要:巴勒斯坦人的「盼望呼喊:決定與行動之呼籲」以潘霍華神學為基礎,向普世教會提出「我們不能事奉神,卻對巴勒斯坦人所受的壓迫沉默不言!」作為警句。潘霍華在1933年寫道,如果國家剝奪某一公民群體的權利,或因介入信仰事宜違其託付,就會構成宣信時刻(status confessionis),代表基督教會必須採取堅定立場來抵抗國家。這對目前以色列國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暴力壓迫有何意義?就是這種以直接、系統、文化(象徵性)暴力的有系統剝權行為——等同種族隔離、遷佔殖民種族清洗,現時甚至是種族滅絕——正好與潘霍華在納粹統治初期所寫,有關猶太人的文章互相呼應。此外,暴力的(基督教)錫安主義(而非馬丁布伯等人的非暴力方式)濫用《聖經》去支持這種結構性不義,是各基督教會都應否定的異端。普世教會協會已就此問題展開研究,旨在作出明確決定。
跨國基督徒支持巴勒斯坦:以法國天主教徒行動為例
嘉達妮拉班迪尼(Caterina Bandini,哲學博士)
法國里爾大學(University of Lille)臨時研究與教學助理
摘要:本文以跨國研究與關係社會學為基礎,展示法國天主教與巴勒斯坦基督徒群體之間的團結關係。為此,文章探討法國天主教徒對巴勒斯坦問題之論述與實踐,以及巴勒斯坦基督徒的社會與政治轉型。團結的呼聲來自巴勒斯坦教會及教友,他們自1980年代後期參與解放神學運動,並成立另類的朝聖之旅。這些被稱為「活石朝聖之旅」的行程,令這兩群參與者反思自己的宗教與民族身份,以及自己為巴勒斯坦公義與和平作出的承諾之意義。
解放神學之詮釋:詹姆斯孔恩與乃念阿迪克如何詮釋經文
麥客(Michael McDougle)
立陶宛克萊佩達立陶宛基督教國際大學(LCC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摘要:本文比較詹姆士孔恩(James Cone)和乃念阿迪克(Naim Ateek)的詮釋學,他們分別是黑人解放神學與巴勒斯坦解放神學的始創人。由於他們所處的壓迫環境,兩人都學會了新的方法來閱讀和詮釋經文,以被邊緣化者的視覺為優先。孔恩的詮釋學著重於經文對受壓迫者是否具生命力,而阿迪克的詮釋學則著重耶穌和愛。當兩人將他們的詮釋學應用在不同文本之時,本文會著重於〈出埃及記〉、拿撒勒的耶穌及十架。此外,本文檢視兩人如何將暴力與非暴力理解為抵抗壓迫之法,以及他們對神之愛的理解如何影響各自觀點。文章最後指出,基督徒同時需要孔恩和阿迪克的神學,因為二人的立場互相糾正、互相補足。
巴勒斯坦的啤酒釀造與身分認同
泰梅爾格倫(Ty Melgren)
美國堪薩斯市獨立研究員
摘要:酒被用來界定、區分和展示某人的社會、宗教和國家身分之做法,悠來已久。本文探討西岸兩家巴勒斯坦釀酒廠,泰比酒廠(Taybeh Brewing)與牧羊人酒廠(Shepherds Brewing)如何表達基督教—巴勒斯坦的特殊身份:作為被佔領土上的宗教少數,他們用啤酒在爭議社會中為自己爭取一席之位,改變世界對他們家園的看法。
本網稍後會舉辦本期刊的讀書會,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