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jay_suresh
/CC BY 2.0)兩名以色列駐美使館職員週三(21日)在首都猶太博物館(Capital Jewish Museum)門外被槍殺,男方為彌賽亞猶太信徒,原本準備下週回以色列國後向女方求婚。
兩人分別為利斯欽斯基(Yaron Lischinsky)及莎拉米爾格里姆(Sarah Milgrim),兩人剛出席完美國猶太委員會(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的活動。利斯欽斯在德國長大,十六歲時移居以國。莎拉在美國出生,曾往以國參與推動巴以和平及訓練年青人的活動。外媒形容兩人同為理想主義者,而當晚的活動與跨宗教組織合作為包括加沙在內的戰亂地區提供人道援助有關。
《今日基督教》報導指,利斯欽斯基一家為耶路撒冷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彌賽亞猶太社群的成員。兩人亦曾參與聖公會的新成員課程。
行兇者羅德里格斯(Elias Rodriguez)來自芝加哥,案發後即場被捕,被控一級謀殺、謀殺外交官等罪名。據報他在犯案期間曾大呼「解放巴勒斯坦」,並曾對去年在以色列大使館外自焚的美國空軍士兵布什內爾(Aaron Bushnell)表示欽佩。
加沙湯廚(Gaza Soup Kitchen)負責人阿馬德候恩(Mahmoud Almadhoun)譴責事件,「這不是正義,也不是抵抗。這不代表我,也不代表我們這些每天為巴勒斯坦尊嚴和自由而奮鬥的人」。他指加沙人的境況實在慘烈,難以承受,但「再增添更多無謂死亡,也不會撫平任何傷痛」、「以我們之名使用暴力,侮辱我們正努力保護的性命」,而未來要築建在正義而非復仇之上。
以哈戰事爆發後,反猶事件上升。雖然不少人指猶太人或猶太教不等同錫安主義或以色列國,但以色列政府及親以組織一直意圖將兩者等同,而不少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人亦有類似認知。
猶太拉比莎倫(Sharon Brous)在接受《紐約客》訪問時指,認為行兇者的目標是猶太人,又指「反錫安主義和反猶主義之間的準確界限一直存在爭論」。她指兇手談論的是反錫安主義,但行為卻屬於反猶主義。
美國聖公會主教瑪麗安布德(Mariann Budde)在事發後發聲明指,為兩位年青人被殺哀悼,「他們彼此相愛,渴望為人類服務,卻在我們的城市被屬反猶仇恨的行為謀殺。願我們都能向我們的猶太朋友和鄰居伸出友誼之手,團結一致反對各種形式的仇恨,並建立共享尊嚴與和平的社區」。
來自伯利恆的美國信義會牧師亞特姆(Khader El-Yateem)表示,「暴力不是通往和平之路」,強調不論人們如何看待加沙戰爭,「針對無辜個人,尤其是那些在國外和平生活和工作的人,絕對沒有道理」、「這種暴力無助巴勒斯坦人,不會帶來正義,也不會令我們更接近和平,只會加增各方的痛苦、恐懼和猜疑」。他指大家應更努力爭取「植根於人類尊嚴、國際法和相互理解的解決方案」,強調問題「極度複雜和惹動情緒」,但暴力只會令人心變得更硬。
美國阿拉伯反歧視委員會(Arab-American Anti-Discrimination Committee)在聲明中除哀悼兩人被殺外,同時呼籲社會大眾提高警覺,避免進行「集體懲罰或不相稱行動」,又指有權有勢的人常利用此等事件「擴大鎮壓措施,以『安全』為名扼殺言論和異見」,大家應避免因此「將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妖魔化」,或將整個社群標籤為「惡魔」或「恐怖分子」。
委員會表示,「反猶主義、伊斯蘭恐懼症和反阿拉伯仇恨都源自同一根源:恐懼和被建構的猜疑。我們不是彼此為敵,我們的共同人性催使我們超越劃分之界。然而,對我們所承受之暴力最需負責的人——那些從戰爭中獲利、煽動仇恨和播種分裂的——一次又一次地逃避責任。他們不斷遠離正義,人民卻要付出代價」。
參考資料:
Who were Israeli museum victims Yaron Lischinsky and Sarah Milgrim?
Murdering Israeli Embassy Staffers Is No Way to Rebuild Gaza | The New Yorker
Murdered Staffer Had Deep Ties to Messianic Community in Israel – Christianity Today
Hani Almadhoun – Two Israeli diplomats were killed last night in… | Facebook
Violence is not the path to peace. I am… – Khader El-Yateem | Facebook
ADC Statement on the Killings of Yaron Lischinsky and Sarah Milgrim – 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