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旭暉
去年走訪巴以時,特意到阿什杜德,為的是探訪一個相當特別的事工——和睦同居(Shevet Achim)。
當年筆者離開加沙後,因為簽證時間問題在西奈東岸一了無人煙之地,在那裡的草棚住了些時間,機緣巧合地遇上一位美國牧師。他得知筆者稍後會到以巴後,建議去找他們瞭解一下。
該事工的名字取材自希伯來語詩篇一卅三1——「看哪,弟兄和睦同住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由美國信徒約拿單邁斯(Jonathan Miles)於1994年創辦。
多年前,原本身為記者的邁斯感到上帝呼召,前往以色列國,初時負責幫助窮困的俄裔猶太移民。在此期間,有位非猶裔的烏克蘭婦女請他幫助自己那患有血癌、年僅十三歲、只剩幾個月命的兒子。然而,由於她沒有錢,以色列的醫院拒絕提供治療。於是邁斯開始祈禱,並動用自己的人際網絡,令孩子的慘況得到傳媒關注。
其後,開始有人捐款支持。此外,醫院主管的太太們也向丈夫施壓。最後,邁斯籌得足夠款項,醫院也願減收費用,孩子得以接受手術,事件令猶太教授都感到錯愕。雖然孩子回到烏克蘭1年後,病情再次復發,最後惋惜而逝。但有關經驗——就因那位孩子的生命是上帝所賜,所以值得拯救——激發了邁斯開始有關的醫療事工。
初期,邁斯主力仍是服侍猶太人。其後,某次有位加沙婦人問他,為甚麼你不來幫助我們?加上剛好有以色列醫生也想要幫助「另一邊」的人,令邁斯展開了這個現在聽起來十分奇妙甚至乎難以置信的事工。
探訪當日,邁斯因要帶加沙小孩從伯利恆到特拉維夫接受治療,所以由兒子撒迦利亞(Zechariah Miles)接待我們。
撒迦利亞表示,一家曾在加沙住了5年,而自己是在最後1年出世。他說,見過加沙人醜惡之時,也見過加沙人美麗之時,「但他們確實充滿愛,而且好客的程度難以想像」。
記得筆者首次接觸他們時,和睦同居的大本營還在耶路撒冷的先知街(Prophet’s Street)。後來,他們搬到了阿什杜德——因為那裡剛好位處加沙與醫院中間——正好反映著和睦同居作為橋樑的角色。
這些年間,他們的事工範圍亦有所擴展,開始安排敘利亞及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嬰兒前到以國接受治療。撒迦利亞甚至表示,在庫爾斯坦沒有家庭是不認識曾到過以國接受心臟手術的孩子。
和睦同居服侍的,都是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和小孩。由於阿拉伯人同族婚姻的比例高,所以他們患有此病的機率也高。雖然周邊地區的醫療技術已有改善,但卻仍相對落後,沒有外界幫助下,父母很多時只能看著他們的兒女死去。
撒迦利亞表示,和睦同居除了是醫療事工外,也是建立團結之處,是遵行基督吩咐的一群。孩子們的手術和治療費由捐獻支持,而團體中大部分人亦都是志願參與。他們除了一同服侍,也一同生活、一同敬拜。
10月7日後,很多以色列人認為復和不再可能,感到被背叛,其中甚至包括醫生。然而,當有人問到撒迦利亞為何不離去時,他只是說:「我想不到要前往任何其它地方」。
雖然人許多時在各種關係與層面——種族、政治、國家、經濟、宗教、派別、神學——不一定意見相同,甚至乎南轅北轍。然而,異同中求存、以恩慈相待,總比互相敵視、散播仇恨,來得更美、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