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回憶錄》修正啟事

7b456315 6ba9 41f1 Bc50 790980ed0b4a
《巴勒斯坦回憶錄》初版第九十七頁

作者:老旭暉(《巴勒斯坦回憶錄》中文版主編)

去年初亞歷斯阿瓦德牧師(Alex Awad)主講「巴勒斯坦牧師看以哈戰爭」時,有聽眾指講員在《巴勒斯坦回憶錄》一書中,引述以色列國首任總理本古理安(David Ben-Gurion)的言論時有誤。

經查證後,筆者發現書中第九十七頁的第三句引述確實有誤,故已在其後銷售的初版,及將即推出的第二版及電子書中刪掉:

「我們要透過恐怖手段、行刺、威嚇、土地充公、切斷所有公共資源,使加利利境內的阿拉伯人一個不留。」

為了核查有關內容,筆者曾向多位人士查詢,並得到以色列歷史學家莫理斯(Benny Morris)及巴勒斯坦歷史學家麥沙赫(Nur Musalha)回應。

莫理斯指本古理安「絕不會如此說」,而麥沙霞亦指有關引述並不可靠。

除本古理安外,坊間亦有說法指該句是撰寫《康力備忘錄》(Koenig Memorandum)、其時以國內政部北部專員的康力(Yisrael Koenig)所言。就此,莫理斯指康力同樣不會如此說,雖然他「當然想將加利利『猶太化』」。而麥沙赫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將整句刪掉會是最好的做法。

因此,與作者商量過後,我們決定在中文版第二版中刪掉此句引言,並以此聲明向讀者致歉。


有關此句的相關討論,筆者找到最詳細的解釋是在英國猶太律師朱利爾斯(Anthony Julius)所著的《流散的考驗:英國反猶史》(Trials of the Diaspora: A History of Anti-Semitism in England)之中。

根據朱利爾斯,將此句廣泛流傳的人是澳洲記者皮爾格(John Pilger)。他指皮爾格極可能是照抄其時另一位作家的言論,而最初刊登了皮爾格該篇文章的《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其後亦有作出修正聲明。

誠然,在認識巴以、以巴的過程中,如同許多世事一樣,我們很難找到完全「客觀」的論述。然而,我們的認知除了感性以外,亦必須是建基於事實之上。

雖然本古理安的而且確主張將阿拉伯人「轉移」別處(可參見另一引言「我們必須把阿拉伯人趕逐出去,奪其土地」在維基百科上的詳細討論),而「恐怖手段行刺威嚇土地充公切斷所有公共資源」亦是猶太民兵、恐怖分子、以軍及殖民者曾經並仍然會使用的手段,但本著「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立場,筆者必須替本古理安平反。

與此同時,筆者亦希望求真的態度能在以巴巴以論述——以至各種情況——中廣泛流傳。利益先行、立場先行、意識形態先行的做法,並不是文明社會中人的應有態度。

此外,筆者也想借此機會強調批評或反對錫安主義(anti-Zionism)並不等同於反猶主義(anti-Semitism)。而反對錫安主義亦不代表要鼓吹破壞拆毀當代的猶太邦國。當許多猶太和平分子站出來為公義和平及巴勒斯坦人發聲之時,筆者希望愛猶慕以者能同樣學習他們那種「愛之深、恨之切」的道理。

最後,筆者再次感謝德慧文化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協助出版此書,並為有關錯誤道歉。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