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臨風
(原文刊於《恩福》雜誌2015年1月號,蒙允轉載)
加沙地帶2014年的以巴戰爭,終於在8月26日結束。50天下來,巴勒斯坦有2143人死亡,超過70%為平民。以色列國防軍有66位陣亡,另有5位平民死亡。這次戰爭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風暴,它的結束也讓人人慶幸。
止不住的動亂
可是,以色列從加沙地帶撤軍,令國內保守派極度不滿。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為了維護政治利益,罔顧國際反對,9月宣布,將在伯利恆附近圈地1000英畝,劃為新的猶太人定居點(Jewish Settlement,或譯「徙置區」、「殖民地」),趕逐現有的巴勒斯坦居民,為猶太移民興建2600間房屋。10月再宣布,將在耶路撒冷開闢定居點,興建1000間房屋,並修築公路,聯絡各猶太人定居點。這意味更多巴勒斯坦人的房屋將被拆除,土地將被沒收。這些措施又觸動巴勒斯坦人的神經,使得約旦河西岸的占領區再度爆發動亂。
「猶太定居點」的作法,在國際上一向被視為搶奪行為,亦為巴勒斯坦人所深惡痛絕,是以巴走向和平最大的障礙。美國政府雖然堅決支持以色列,但歷來都反對這作法。不過美國的福音派中卻有一股很大的勢力,無條件支持以色列政府的圈地政策。例如,1998年,當拉賓總理凍結約旦河西岸艾瑞爾(Ariel)地區定居點的經費時,美國數百間主張「基督教錫安主義」的教會卻捐款,支持當地猶太人繼續擴建。#1 又如,以色列強人總理沙龍(Ariel Sharon)2006年中風昏迷,美國視博恩機構(CBN)的領導人羅伯遜(Pat Robertson)宣稱:這是上帝的懲罰,因為他廢除了加沙地帶的猶太定居點。
什麼是「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Zionism,「主義」或譯「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起源於19世紀末。倡導者赫茨爾(Theodor Herzl)為猶太裔記者,他成立了「世界錫安組織」,於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次「錫安議會」。赫茨爾「錫安主義」的理念,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世俗法治國家,以猶太人為主,而對各民族、宗教和性別皆平等待遇,保障人權和自由權。當時,猶太教領袖對這運動普遍持反對態度,認為它會影響巴勒斯坦當地猶太人的福祉。
之後,時為西方霸主的英國,其內閣於1917年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錫安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條件是:不傷害當地已有民族的權利。在美國,早期最重要的角色是猶太裔大法官布蘭戴斯(Louis D. Brandeis, 1916-1939在任),他成立一個秘密社團(Parushim),推動猶太人復國。
1948年以色列建國戰爭時期,猶太人多次屠殺巴勒斯坦居民,並驅逐70萬巴勒斯坦人離開家園。儘管如此,以色列並沒有拋棄自由、平等的理念,賦予境內剩下來的阿拉伯人公民身份。
1951年召開的第23屆「世界錫安議會」,修改早先的「巴塞爾計劃」,通過「耶路撒冷計劃」,作為錫安運動發展的綱領和意識形態。猶太教和希伯來文化的地位正式受到肯定。
「基督教錫安主義」的興起與普及
什麼是「基督教錫安主義」(Christian Zionism)?簡單說,就是支持猶太人復國理念的基督徒所倡導的思想。
早期一些教父(如游斯丁、愛任紐、亞歷山大的革利免)曾預言,猶太人將回歸聖地。後來天主教並不支持這看法。可是改教以後,不少新教徒認為,這是上帝的應許;如19世紀之前的歐文(John Owen)、馬瑟(Increase Mather)以及他的兒子(Cotton Mather)等著名的清教徒領袖。
對「基督教錫安主義」貢獻最大的,可說是普利茅斯弟兄會創辦人達秘(John Nelson Darby)。他1830年代開始建立「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其末世觀後來在基督教界影響至巨。#2 達秘相信,以色列在末日要復國,回到上帝所應許的聖地。耶路撒冷聖殿山將第三次建造聖殿,猶太人恢復獻祭。之後,教會與信徒將被提到空中與基督相遇,地上開始七年大災難。七年之末,將發生哈米吉多頓大戰,基督再度降到地上,剩餘的猶太人將完全歸順基督。基督在地作王一千年,之後最後審判來到;新天新地則從新耶路撒冷開始。
達秘的末世論被一些教派所推崇。#3 以色列1948年復國,似乎應驗了「時代論」的預言。1967年的「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占領了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時代論者更肯定這是聖經預言的逐步實現。
1970年代,林賽(Hal Lindsey)寫了一系列有關末世論的暢銷書,又拍成電影,把時事與時代論的末世解讀連接起來。90年代中以後,黎曦庭(Tim LaHaye)的叢書《末日迷蹤》(Left Behind)更被拍成幾部影集。末世論的語境對西方普羅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
與政治接軌
「基督教錫安主義」在福音派裡勢力頗大,對美國的外交政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里根和小布什任上都積極支持;幾屆眾議院議長(如Dick Armey, 1995-2003;Tom Delay, 2003-2005)也持同樣主張。#4
有組織的行動開始於1980年代。1980年9月,「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大使館」(ICEJ)成立,目的是在聖地宣揚「基督教錫安主義」的理念,並匯集全世界基督徒的支持。他們要求在巴勒斯坦居住千年以上的基督徒家庭離開,因為這塊土地屬於猶太人。ICEJ網站上稱,上帝立了兩個永約:亞伯拉罕之約和基督救贖之約。換言之,他們認為上帝心中有兩種選民,教會並沒有替代以色列人的地位。
美國的「宗教右派」領袖和電視名牧大多持「時代論」,並支持「基督教錫安主義」。#5 根據2004年的一項估計,「基督徒錫安運動」有八萬個基要派牧師參與,上千個基督教廣播電台相挺,上百個電視台推動,支持者超過一億。
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 1977-1983在任)與帶領「道德大眾」(Moral Majority)的法威爾牧師(Jerry Falwell)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感謝他對以色列的貢獻,以色列政府1979年送給他一架噴射客機。以色列1981年轟炸伊拉克核子廠以後,貝京在通知里根總統之前,先打電話給法威爾,要他向美國的基督徒解釋,為什麼這次轟炸是必要的。是年,法威爾宣告說:「反對以色列國就是反對上帝。」1985年3月,在邁阿密舉行的「拉比大會」上,法威爾牧師又誓言,要動員七千萬基督徒支持以色列國。
1998年內塔尼亞胡總理來美訪問,他不是先與克林頓總統會面,而是先與法威爾牧師,以及1000位基要派基督徒會面。群眾欣稱他為「以色列的里根」。法威爾當場保證,要請20萬牧師聯名,敦促克林頓不要壓逼色列恪守「奧斯陸協定」──這是以色列和巴解組織分別在1993年和1995年簽署的協定,讓巴勒斯坦人在西岸和加沙地帶得以自治。
「基督徒團結支持以色列」組織
支持以色列最有規模和影響力的,莫過於2006年成立的「基督徒團結支持以色列」(Christians United for Israel, CUFI)。創辦人哈吉牧師(John Hagee)是德州聖安東尼奧市(San Antonio)「房角石」(Cornerstone)超大型教會的主任牧師,猶太裔前參議員利伯曼(Joe Lieberman)稱他為「現代摩西」。
CUFI創辦時,由400多位代表各宗派的新教領袖組成。2012年3月,會員人數已達100萬;2014年7月在華府召開年度高峰會議時,會員人數超過160萬!它在美國120個校園裡有分支,氣勢如日中天。
CUFI認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全面統治,是「基督再臨」前的必要步驟。因此它反對巴勒斯坦立國,支持以色列在西岸開闢定居點。哈吉2008年說:「企圖分裂以色列占領地的人,將會遭受上帝的審判。」CUFI經常批評美國政府所推動的以巴和平會談,認為政府對以色列支持度不夠。為保護以色列,CUFI主張對伊朗動武。
CUFI的核心節目,是系列的「表揚以色列晚會」,以及在華府舉行的年度峰會。出版物《火炬》提供會員敦促各級政府的行動計劃。每年峰會演講陣容堅強,有參議員、議長、中情局長等,可見他們在政治上呼風喚雨之能。#6
內塔尼亞胡總理稱CUFI是「以色列國防安全重要的一環」。他經常參加CUFI的年度峰會和「表揚以色列晚會」活動,有時親自出席演說,有時透過衛星連接現場。看來CUFI的聲勢,甚至超過美國「猶太游說團」中最強大的「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著名的保守專欄作家高他莫(Charles Kauthammer)說:「我不知道這世界有任何組織對以色列比CUFI更重要。」
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
以色列人口雖只有八百萬(六百多萬為猶太人),但卻是世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它的高科技工業世界一流,武器輸出為全球第五位。以色列每年的軍事預算超過四鄰的總和,也是中東唯一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雖然伊朗不時叫囂,但今天已經沒有阿拉伯國家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只要同意讓巴勒斯坦人立國,並善待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很可能換來長久的和平。
國際上普遍認為,以色列今天不再有生存危機,「猶太大屠殺」的歷史不會重演。很多猶太人也認同這看法,例如以色列前情報局長達根(Meir Dagan),及大多數年青一代的猶太裔美國人。
1967年以後,戰勝的以色列開始管轄數百萬阿拉伯裔人民。今天在約旦河西岸大約有230萬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區大約160萬。他們不是以色列公民。根據以色列政府的調查,這些人遭到各種歧視,公共設施不足,學校經費缺乏。例如,每個阿拉伯人的用水量只達猶太人的五分之一。占領區阿拉伯人的生命財產,在法律上毫無保障。
因為土地被以色列定居點和聯絡公路切割得支離破碎(或者被封鎖),巴勒斯坦人衣食住行都非常不便,每天經過以色列的檢查關口都大排長龍。有時孕婦因為卡在檢查站無法通過,嬰兒竟就地生產,甚或死亡。這種事時有所聞。
以希伯崙為例,市中心原來住有16萬巴勒斯坦人,後來開發一個容納800名猶太新移民的定居點。為了保護猶太人,以色列政府大量設立警衛站、檢查站,封鎖道路。結果,1800個阿拉伯人的店鋪被迫關門,數千人被趕出家園,市中心被征用,經濟凋敝。
定居點以及其保護措施不但奪取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和農地,拆除了他們的房屋,根據以色列的人權組織(B’Tselem)報導,當地居民遭新移民攻擊的事也經常發生。當然,巴勒斯坦人攻擊猶太人的事也時有所聞,只是兩者受到法律保護的差距有天淵之別,以致一份以色列報紙(Ha’aretz)評論說:「法律不是法律,唯有新移民才至高無上。」由於很多媒體的新聞都遭過濾,外地所能聽到的暴力事件,其因果、是非與真相很難判定。
猶、阿間的差異,讓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公民心生不平。除了拉賓當政的那幾年力圖改善以外,阿拉伯人深深感受到種族歧視與仇視。在以色列國境之內,猶太人大多數並不平等對待阿拉伯公民。縱使真正欺負人的佔少數,但不平等、不自由的氛圍瀰漫。
2009年以色列國會選舉中,斬獲最多的是利伯曼(Avigador Lieberman,現任外交部長),他的支持者竟高喊:「消滅阿拉伯人!」,令人毛骨悚然。以色列國會議員開始有人發話:容讓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存是不合適的。有人開始醞釀「廢除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之一」。「人口遷移」的呼聲也出現──要把阿拉伯公民趕出以色列。2010年一次民調發現,53%以色列猶太人贊成驅逐阿拉伯公民!
當地的阿拉伯基督徒,雖然祖先在這聖地居住了將近兩千年,近年卻紛紛離開。他們說,並非因為受到穆斯林的迫害,乃是逃避占領者的肆虐。而以色列拒絕與巴勒斯坦人談判,他們看不到希望。
這就是「基督教錫安運動」所無條件支持的以色列的現狀。當然,一般遊客不見得看得到,更感受不到巴勒斯坦人的悲哀。
美籍猶太裔的新趨勢
《野獸農莊》與《一九八四》的作者奧維爾(George Orwell)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現在,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許多人生活在有權力之人所建構的過去和現實裡而不自知。我們所閱讀到的新聞或是歷史,往往是有心人刻意編織、裁剪的。這個事實應用到以色列相關問題上非常貼切。因此,想知道真相不是很容易。
在「六日戰爭」之前,美籍猶太人領袖相當支持黑人的民權運動,認為以色列建國的自由理念,與黑人爭取民權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這種趨勢在1967年以後開始轉變。猶太人的「受害心態」開始高漲,代替了「猶太教」的教理,猶太游說團開始特別注意伸張「猶太權力」,而不是猶太教的道德價值,權力訴求代替了道德訴求。
任何運動或機制,在沒有約束的權利訴求之下,權力的濫用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權力不僅是為求生存,更是用來毀滅。他們把猶太人在歷史上所承受的災害,不加思考地投射在今天以色列國的現實環境裡。
猶太游說團在美國的力量是人所共知的,無論是在國會或是地方政府,他們憑著雄厚的資金,讓需要政治獻金的政客們趨之若鶩。這些游說團(如AIPAC)背後有猶太富豪的支助;這批富豪大半已年逾60,他們成長於1967年前後猶太權力高漲的氛圍裡,危機意識高,帶著受害心態,活在「猶太大屠殺」的陰影之下。他們只看重權力和利益,對以色列政府無條件支持,不將道德原則放在考慮之內。他們是以色列強硬政策死忠的擁護者,他們的金錢也大大影響了美國的政壇。
可是美國猶太人年青的一代卻不同,他們生長在自由社會裡,所看到的是強勢的以色列,對「大屠殺」並沒有類似的情結。他們對以色列政府的做法大不以為然,認為父兄的受害心態不合現實,是「部落思維」,缺乏原則。以色列政府愈趨強硬,與美國年青一代的猶太人距離就愈遠。
檢視對美籍猶太人的民意調查,1983年,83%對以色列政府的措施感到不安。1989年,超過一半不同意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強硬政策。90年代末,幾乎三分之二支持巴勒斯坦立國;大多數反對以色列繼續開闢新定居點。2005年,四分之三支持美國政府向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施壓,完成「兩國論」的和平談判。
基督徒的轉變
美國基督教,特別是福音派,本來一面倒向以色列政府。CUFI號稱有五千萬到一億位福音派信徒支持。可是最近情勢開始轉變。根據2010年在洛桑會議上所作的一次調查,參加會議的基督徒中,主張支持以色列的佔少數(34%,美國基督徒當中則只有30%);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持同等同情度的,為49%。
同年,《今日基督教》雜誌一篇文章《被告席上的基督教錫安主義》,介紹了兩部紀錄片:《等待哈米吉多頓》和《上帝站在我們一邊》,兩部影片分別挑戰「上帝要藉著今天的以色列完成祂的末日計劃」的理念。
第一部影片從「基督教錫安運動」內部敘事,透過訪問,展現出福音派與以色列政府間強有力的聯盟;製片者不是基督徒,有時會說些外行話,不過卻生動捕捉到當事人的感受。第二部影片站在巴勒斯坦人的角度敘事,從歷史情境、神學角度和親身遭遇,來突顯現狀。導演非常努力呈現一般巴勒斯坦人(包括基督徒)的生活,如何受到以色列政策的影響。這兩部紀錄片對「基督教錫安運動」支持以色列政府的做法,提出了有力的質疑。
2010年底又有一部基督徒製作的影片《小伯利恆》問世,講述伯利恆三位人士──一位基督徒、一位穆斯林、一位猶太人──堅持以非暴力爭取平等。在一個被懼怕、仇恨和分裂所癱瘓的土地上,他們化敵為友,共同奮鬥,爭取人權。
2013年,巴勒斯坦的基督徒也製作了一部影片,《石頭的呼叫》,敘述自1948年以來的60多年,他們所受到的待遇。現身說法的感染力更是非常強烈。
巴勒斯坦的福音派基督徒也組織起來了。2010年他們以「伯利恆聖經學院」為基地,成立了《耶穌在檢查站》(CATC)的組織。2014年3月第三次大會,有700人參加。他們的宗旨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反對暴力,推動「使人和睦」的使命。大會提出:「在這場爭執中上帝站在哪裡?基督怎樣看待檢查站的雙方?教會要把希望帶給巴勒斯坦和基督徒。我們所關心的是和解,以及上帝的和平。」
這樣的呼聲顯然不符合以色列政府的意願。《今日基督教》2014年3月報導,這個組織遭受到以色列外交部嚴厲的批評,認為CATC假宗教之名表達政治訴求。
2014年春天,CUFI的執行長布洛格(David Brog)在《中東季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福音派終止支持以色列了嗎?》。文中提到美國「千禧世代」對以色列的態度開始轉向。福音派幾個主要校園(如Wheaton College、Oral Roberts University、明州的Bethel University)都不再一面倒,而開始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他認為這是個「地震性的轉變」,值得憂慮。
一批批福音派的領袖親身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訪問,了解各種不同族群的故事。原來堅決支持以色列政府的人,開始同情巴勒斯坦人的權利訴求。#7 這批人開始傳達不同的信息,不但影響個人,更影響了不少基督教機構的立場。#8 布洛格警告說,不能容讓這種「道德上的相對思想」(不把以色列政府的利益絕對化)泛濫,以致中和或稀釋對以色列的支持。
前瞻
任何一個國家、政黨都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國際事務上能堅持公平、正義、合理等原則的政府,寥寥無幾。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保守派利庫德集團(Likud)的黨魁,他的黨與美國福音派基督徒結盟,並非因認同福音派,乃是因為對黨有利。有時候借用些宗教語境,也不過是為政治利益而拉近距離罷了。利庫德反對不按照他們的曲子起舞的福音派,道理相同。
對於以巴問題,有一種選擇是以政治掛帥,即徹底擁護以色列政府,或相反──凡是對巴勒斯坦有利的都支持。持這態度的人,或許是過分天真,不知道自己被政治利用;也可能是有意利用宗教做幌子,要從運動中取得政治或社會資本,達到私人目的。但這種選擇完全有違信仰原則。
另一種選擇,是按照神學直覺(指「時代論」的「末世論」)來指導行動和立場。作出這種選擇只有兩種可能:其一,將神學立場絕對化,成為偶像,以致阻礙了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筆者要問,神學直覺難道會鼓勵人忽略公義,助長掠奪嗎?)其二,將政治絕對化,成為膜拜的對象,而神學只是個藉口。這兩種可能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姑不論「時代論」是否為對聖經「末世論」唯一的解讀方式(筆者傾向於不認同),近60多年來中東事態的發展,也不見得能與「時代論」的藍圖和時間表一一對照吧?況且,上帝的奧秘有很多不是人能夠測透的,基督再來就是其中之一。(要求在這點上謙卑,不算過分吧?)
以賽亞書說:「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5:20)先知的意思是,我們對是非對錯、真理虛假,要慎思明辨,不要因著任何特殊利益(集團)而扭曲,因為上帝只能站在真理、公義、恩典、憐憫的一邊。
如果手段失去公義,無論用什麼神學為名,不管當事者認為自己的信仰多麼正統,都與上帝的屬性相反的。假基督教之名,要上帝替自己的政治立場背書,正是藐視上帝,不尊重祂的主權,不認識祂的屬性;這是何等大的錯誤。(筆者為CUFI的負責諸君害怕。而如果有人假基督之名,唯獨考慮巴勒斯坦人的利益,我也為他們同樣害怕。)
一般來說,年青人沒有政治利益的包袱,沒有傳統神學派系的牽掛,他們的直覺因此更客觀、公平、合理。他們關心中東和平,並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福祉同樣關懷,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或許更能直接體會耶穌基督的心腸,更接近真理和真理的詮釋者:上帝。他們的心聲和神學直覺,很可能強過他們的父兄輩。這個趨勢不容忽視。
作者現已退休,投身文字事奉
註:
- 見《基督教箴言報》1998年4月25日。
- 倪柝聲的「小群」就是結合達秘的弟兄會和奧秘派兩者的產物,對華人教會影響至巨。
- 達拉斯神學院為其中的代表。John Walvoord 1957年的《被提問題》,以及J. Dwight Pentecost 1958年的《聖經末世學研究》,是其中最著者。
- 他們多出身德州,而那裡猶太人口不到1%,顯然不是主導考量的力量。Dick Armey 2002年甚至公開表示,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家園,美國應當幫助以色列清除約旦河西所有的阿拉伯人。
- 例如:Moral Majority的Jerry Falwell、CBN的Pat Roberson、TBN的眾領袖、作家Tim Lahaye、Christian League的Ralph Reed、葛培理佈道團的Frank Graham(葛培理牧師長子)、Focuson Family創辦人James Dobson等,都是其中代表。
- 例如,參議員John S. McCain、前參議員Richard J. Santorum、前眾議院議長Newton L. Gingrich、前參議員Joe Lieberman、參議員Lindsey Graham、參議員Ted Cruz、前中情局長R. J. Woolsey Jr、《旗幟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總編William Kristol等,都曾受邀發表演說。
- 著名人物如,芝加哥柳溪教會主任牧師Bill Hybels的夫人Lynne,Charisma雜誌負責人Steven Strang(他是CUFI的地方負責人)的兒子Cameron Strang。
- Cameron Strang的《相關》(Relevant)雜誌與網站即是一例,他號稱每月可以接觸到230萬「千禧世代」基督徒。
主要參考資料
- 「時代論」與以色列復國的聖經解讀坊間甚多,因不是本文重心,故此略過。
- Peter Beinart, The Crisis of Zionism.
- Nicholas D. Kristof, “The Two Israels,” New York Times, 2008-6-22.
- David Brog, “The End of Evangelical Support for Israel?” Middle East Quarterly, Spring 2014.
- Stephen Sizer, “Christian Zionism: The New Heresy That Sways America,” Information Clearing House, 2004-8-24.
- Pat Robertson, “Why Evangelicals Support Israel,” his personal website.
- Wiki’s “Christian Zionism” and “Zionism” web pages.
- Christian United for Israel website.
- Tim Avery, “Christian Zionism in the Dock,” Christianity Today, 2010-8-3.
- Timothy C. Morgan, “Evangelicals Defend ‘Christ at the Checkpoint’ from Israeli Critics,” Christianity Today, 2014-3-12.
- Rev. Alex Awad,《聖經與基督教錫安主義》,時代論壇,2012-6-17.
- Alison Weir, “Findings from the New Book ‘Against Our Better Judgment’,” National Summit to Reassess the U.S.–Israel “Special Relationship”, Washington D.C., 2014-3-7.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ly75-R5TN8.
- Christ at the Checkpoint website.
- Waiting for Armaggedon (documentary film), First Run Features, 2010.
- With God on Our Side (documentary film), Rooftop Productions, 2010.
-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documentary film), EGM Films, 2010.
- The Stones Cry Out (documentary film), a film by Yosmine Perni, 2013